日前,记者来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装配产线时,这里正呈现出一派紧锣密鼓的生产场景,由中车长客参与研制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版列车,正在进行批量生产。
2024年,迎来建厂70周年重要节点的中车长客,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路线,搭建“六位一体”技术创新平台,打造行业领先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构建一体化全球研发协同体系,为高铁技术树起了国际标杆。
向“新”求变
不断填补高铁技术体系空白
“高速动车组智能产线集成了5G、自动化、物联网、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多达10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在中车长客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代表着中车长客向“新”求变的生动一隅——焊接产线组。
从时速200公里、250公里到300公里,再到如今的350公里,乃至未来更快更强,随着动车组速度等级的不断提升,意味着焊接工艺的不断创新。记者看到,在焊接产线组的机器轰鸣声中,一排排“神气十足”的机械手正在精准而有序地焊接高铁转向架。“机械手会完全按照程序编辑的行走路径进行焊接,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达到无缺陷,操作更稳定、更精准,可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中车长客首席操作师谢元立告诉记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当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
今年7月17日,中车长客对外发布了一款高速内置式转向架,标志着我国在深度掌控高铁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制上取得新突破。
“与传统外置式转向架相比,这款新型转向架减重20%,可使车辆运行能耗减少15%,轮轨磨耗降低约30%,轮轨噪声降低2分贝左右,全生命周期内线路和转向架的维护成本可降低15%。”研发人员表示。
踏“绿”前行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喝”的是氢,排的是水蒸气,且号称“不烧油、不取电、零碳排放”!什么车这么牛?
它就是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今年3月21日,氢能源市域列车首列车在中车长客动车组装配产线完成满载时速160公里达速运行,每公里实际运行能耗5千瓦时,储满400千克氢气,最高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又“氢”又快,令人振奋。
据中车长客青年设计专家王健介绍,氢能源市域列车身兼绿色低碳、智能先进、节能高效等关键词,由氢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配合供电。其中,氢燃料电池作用的产物仅为水。以列车单日往返奔驰500公里为例,一年就可减少超过1万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与新能源电车充电一样,氢能源市域列车通过加氢即可“充电”续航。“为保证试验车辆氢气快速加注,我们搭建了氢能‘储-加-用’一体化试验平台,建成列车多场景试验线,并配备了撬装式加氢站。”王健说。
目前,国内拥有4万公里非电气化铁路,氢能车辆可以直接在上面“跑”起来。为了助力轨道交通加快驶向零碳时代,中车长客正在研发更高速度等级的氢能轨道交通车辆,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逐“智”而兴
输出“中国智造”特色名片
在中车长客调试产线,搭载云台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的六足列车巡检机器人,可实现更准确、更高效获知列车空调温度;类似小箱子形状的螺旋润滑油排出装置,则可在狭小空间内代替人工帮列车排出螺旋润滑油……在各条产线上,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中车长客人,正在以一项项先进制造技术,勇担从“制造”迈向“智造”重任,实现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率先突破。
走进其中的整车半消声室,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可以通过分布于动车车头两侧的数十个扬声器,将事先采集到的外界声音还原、再现为列车在不同环境、不同速度等级等运行状态下的所有声音。全面准确的声学测试,将为从车门、车窗、车下地板到整车所有部位的优化设计,以及声学指标的最终达标提供详实依据。
近年来,作为中国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及出口基地,中车长客搭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车组、地铁、磁浮列车等9大产品平台25个主型产品,累计研发新产品140余种,形成全类型、全品种轨道交通产品研制能力。目前,国际业务合作已遍布24个国家和地区,勇当“一带一路”建设先锋。
来源:长春新闻网
初审:赵梓妤
复审:张微微
终审:李锐 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