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太空,长光卫星“一箭六星”将“祁连一号”“吉林一号”宽幅02B02-06等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14颗;
追逐星辰,长光宇航利用国产T700级碳纤维成功研发出大型复合材料卫星整流罩产品;
远眺海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1500米级深海基因测序仪海试成功;
俯瞰大地,中车长客车全球首发可满足时速400公里动车组运行所需的高速内置转向架;
盘点数据,今年上半年,在长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1450项,同比增长70.8%;截至目前,北湖未来科学城已开复工项目248个,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余户、高企800余户……
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的数字,勾勒出长春加速推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铿锵足迹。
长春要实现振兴突破,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支撑。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推进“一中心、五高地”建设,围绕全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3000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户,集中打好政策、机制、平台、基金、服务等“组合拳”,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提供澎湃动能。
强劲政策催化成果“落地生根”
新的体制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强磁场”和“加速器”。
去年以来,特别是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成立后,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创新体制机制,并出台了《长春市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批优质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科技成果本地转化2050项、增长1.4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千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近两倍,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正不断完善。
今年4月,市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充分调动在长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更多“科创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全面振兴新突破夯基赋能。
去年,我市与吉林大学共建概念验证中心,遴选优质项目并为项目中试等环节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立项支持35个概念验证和中试项目3190万元,23个项目实现落地转化。在此基础上,概念验证中心还为通过遴选的项目提供创业培训、知识产权辅导等全方位服务,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今年3月份,我们联合吉林大学启动了今年首批中试项目征集遴选工作。今年科研人员积极性更高,已经征集77个项目,较去年增长17%。”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申报的成果质量更高,其中“氢储能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等8个项目已有意向投资企业,“聚醚酮树脂共聚技术与中试”“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制品”等项目技术已经成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
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是激发了众多科研人员回长创业热情,呈现出由域外转向域内转化的“鸿雁回归”画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金永日教授具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之前与海南一家制药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化工作,在了解到我市与吉林大学合作支持科研人员创业政策后,选择回长创业,现已拥有一个一类中药新药,计划通过中试临床验证后进行产业化。
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了《长春市关于支持在长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加大对早期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加侧重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园区集聚培育“创新之木”枝繁叶茂
园区是开放创新的先行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增长极,更是不断挺起长春高质量发展的“脊梁骨”。
走进位于长春新区的吉诺贝尔科学家科创园,可以感受到,创新、专业、前沿,是这座园区的代名词。随着第一批实验设备陆续安装到位并完成调试,园区已经初步具备运营条件。
吉诺贝尔科学家科创园由中国科学院陈学思院士团队与长春新区共建,中国科学院陈学思院士、于吉红院士领衔,多学科专家参与,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及高新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平台。
截至目前,吉诺贝尔科学家科创园已经开展项目12个,包含小试项目4个、中试项目6个、工业推广项目2个,其中芳纶纸项目已进入工业化试生产阶段。
去年8月份,我市召开“政产学研协同 地校院企携手 创新引领长春振兴突破发展大会”,市政府、高校院所、开发区三方签署了共建首批科技产业园区(研究院)协议,首批合作共建8个科技产业园,今年上半年,又新认定4个科技产业园,总数达到12家。其中,9家已投入运营,入园企业146家,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集聚科研人员1000余人,2023年营收超过11亿元。
在长智光谷产业园,入园企业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的全球首创“不需要跑道,能在零下40摄氏度、海拔5500米以及在7级强风中正常起降飞行”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引得业内外人士高度赞叹。
“未来全系无人机预计年产可达3000套,直接产值3亿元至5亿元,集成相关挂载设备后总体产值可达6亿元至10亿元。”长光博翔市场部经理廖东坡介绍。
目前,长智光谷产业园已经进驻长春长光启衡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大医集团创新产业(长春)有限公司、长春云亭烯技术有限公司、吉林大学仿生实验室、弗杰森集团等企业和项目,将为我市光电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我们已启动开展第二批科技产业园认定,目前,第二批拟认定中科应化新材料产业园、长春工业大学新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园暨中科新兴产业园、北湖开发区特陶产业园、吉虹产业园等4个园区。”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科创之花”
TIL细胞药物研发项目成药后,预计每年10亿元收益;CALYPSO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项目被诺贝尔奖得主和多国院士团队长期使用;基因突变检测试剂及仪器开发项目将在长春建立国内首个非扩增基因突变检测平台,有望成为行业独角兽企业……
这些“含苞待放”的项目能够迅速成长开花结果,正是由于长春未来种子基金这一金融活水的涵养。
去年8月份,“政产学研协同 地校院企携手——创新引领长春振兴突破发展大会”召开,宣布组建长春未来科技创新集团,设立长春未来种子基金。
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成为长春未来种子基金的使命。基金首期基金1亿元,收集226个项目,审批通过30个项目。
对初创企业来说,种子基金不仅解决了融资需求,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种子基金对项目的肯定,让我们今后能够对接更多政策和资源,从而推动项目加速落地、更好发展。”首期种子基金通过评选的项目、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无菌连接及密封装备项目负责人表示。
我市还注重基金投后服务,为被投项目从公司注册备案,到对接属地争取落位场地,再到对接资本弥补资金缺口,最后到对接产业方寻求产业合作提供全链条赋能服务。
如今,一期种子基金投资项目已取得明显进展。长春艺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上海药物所丁健院士来长设立院士工作站并已通过专家评审;长春麦迪克智行有限公司与中航工业就机场专用车达成合作意向;馥歌医疗获批7个二类医疗器械证;光客科技拟入围中国星网;星博医疗拟与上市公司乐凯医疗开展合作等。
“目前,我市已组建规模1亿元的二期种子基金,已投资项目23个,域外科创团队来长转化意愿明显增强。”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期种子基金也已经开始筹建,今年力争完成投资项目100项以上。
创新生态优渥助力科创雨林“向上生长”
在长春荣德光学有限公司,一台六轴机器人24小时不停歇地生产一款高集成电路驱动整形芯片,产品可应用于伺服控制、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荣德光学机器人加工的正是我市重点研发计划关键技术攻关专项之一——高集成微型化新型光电编码器。
荣德光学采用自主研发的电路集成处理芯片研制出高集成微型化新型光电编码器。“我们研发的集成处理芯片,攻克了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同类编码器产品生产所需芯片供货量不足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公司总经理倪国东说,目前,企业已具备年产20万台(套)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个个关键科技成果的“成功出道”,离不开优渥的创新生态,重点研发计划关键技术攻关专项只是我市优化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我市深知科技创新生态虽是个“软环境”,但却蕴藏着“硬道理”,通过让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阳光”更灿烂,进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
——聚焦企业创新需求,赋予企业出题人、出资人、定帅人、评卷人权利,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国发榜,吸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25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申报揭榜,科技计划立项支持7项。今年,我市第一批“汽车中央计算单元开发”等17个重大项目面向全国张榜发布,征集全国创新主体合力攻关,破解企业技术难题。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连续3年实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吸引全国创新主体,攻关汽车产业“新四化”33个重大项目。累计突破高效高速电驱、智能线控底盘等451项关键核心技术。今年,我市将组织实施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及应用等产业科技专项。
——聚焦原始创新需求,针对长春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中的底层瓶颈,省市联合实施“长春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4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项目60项。
——建强队伍优化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融”工程,发挥“科创专员”“产业教授”作用,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千军万马”找成果、挖需求、促对接。站在长春大地放眼望去,一朵又一朵的创新之花正在竞相绽放,一个又一个的科技之果正在落地产出,正汇聚成科技创新的振奋力量一路迸发,推动着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加速奔涌。
来源:长春新闻网
初审:赵梓妤
复审:赵铁楠
终审:李锐 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