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长春 国内热点
寻访老兵足迹丨抗战老兵朱开富:戎马一生铸忠魂铁血丹心映山河
2025-07-08 13:48:04 来源:

从为了吃饱肚子参军的少年,到为了民族尊严抗击外敌的战士;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到退役后默默无闻、继续奉献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朱开富。他用一生行动证明,军人心中的祖国,是忠诚坚守的精神高地。无论何时何地,军人永远都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岁月静好,老兵甘愿默默无闻、深藏功名。

朱开富1928年1月出生,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16岁时为了吃饱饭、不受人欺负,他报名参军,并在工兵连担任通信兵,在云南蒙自、屏边一带驻防。那段日子里,他刻苦训练,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和战友们一起参与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只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老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从那时候开始,朱开富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不久后,朱开富和战友们接到新命令:驻守一座海岛。因交通遭受严重破坏,他们不得不借道原始森林,林中荆棘丛生、野兽出没,每一步都充满危险,部队途中伤亡较大。


“原始森林十分闷热,瘴气不断,各种有毒的虫子肆虐。不少战友因为瘴气太大,身体吃不消,倒在了行军的路上;还有一些战士由于毒虫的叮咬,身上肿包不断,化脓流血,甚至皮肤糜烂。“亲眼看到很多战友倒在丛林里,心里也怕啊!但当时就一个想法,完成任务!” 朱开富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咬牙坚持,最终抵达目的地。登陆海岛后,朱开富和战友们才知道,这里的战斗任务更加残酷。面对强行登陆的敌军,他们毫不退缩,奋起抵抗,多次成功击退敌人。“正是因为我们敢拼命、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才一次次击退敌人,让敌人看到我们是不好惹,不服输的!” 朱开富和战友们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1946年,朱开富所在部队被改编,他也被派到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深入学习新的思想,更加坚定了为人民而战的信念。毕业后,他和战友们在呼兰县一带与敌人展开游击斗争。在一次次战斗中,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一次次激战,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辽沈战役期间,朱开富被分派到刚起义的60军担任营教导员。在新的岗位上,他积极开展工作,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打胜仗,让大伙明白,打胜仗,才能有好日子过!”朱开富在教导员岗位上兢兢业业,和战友们一起完成了重大任务。

1950年,朱开富和战友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一次作战中,他所在的部队遭遇敌军重坦克营袭击,当时敌人的坦克和装甲车堵在公路两端,我军多次冲锋送炸药包都没成功,只能绕路转移。转移时,部队从前卫变成后卫,副营长在前线指挥撤不下来,副教导员负责收容伤员,整个营只剩朱开富一个干部。他带着剩下的几个连继续前进,后来和兄弟部队一起卡住敌人退路,硬是用手榴弹把敌军坦克部队“啃”了下来。


让朱开富最难忘的还是白云山阻击战,那场战役打了11天11夜,为夺取白云山,敌人发动火海战术,向阵地上倾泻着重磅炸弹、凝固汽油弹,我军伤亡惨重仍死战不退,朱开富也是九死一生。他回忆道:“整个炮轰之后再狂轰滥炸,汽油弹下来,把整个山上的树木烧平了,什么都烧了。”朱开富所在团和兄弟部队3000多人,硬扛住了敌军25000多敌人的轮番进攻。有的连队整连打光了,预备队也拼没了,但阵地始终没丢。


战斗中,朱开富和战友们舍生忘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与阵地共存亡——这是我们团最响亮的口号!”朱开富说,“‘白云山团’的战旗是战友们的血染红的,白云山上,每一寸阵地都埋着烈士的忠骨。”


1955年,朱开富随部队回国。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前往某步兵学校学习三年,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积蓄力量。1958年后,朱开富分别任团政治处副主任、师训练队政委等职,荣立大功一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勋章。2015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朱老1989年离休,离休前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会主席。

“当年敌机炮弹离我头顶只差半寸……活下来不是运气,是替战友们看这盛世!”面对年轻一代,他留下最朴素的箴言:“敢拼刺刀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脊梁!现在不用真拼刺刀,但学习、工作都要有这股气——困难面前不低头,危急时刻敢担当!”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李皓

复审:赵铁楠

终审:李锐 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