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降低15毫米——对于内部结构已“寸土必争”的电磁阀而言,这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东机工)的研发团队,在客户给出的极限周期内,用短短七天交付合格样件,不仅挽回了订单,更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一汽东机工
这“七日奇迹”,不仅是一线团队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在核心零部件领域自主攻坚的缩影。在长期被外资垄断的电控减振器技术高地上,一汽东机工正以“中国速度”实现逆袭,成为国产替代浪潮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注解。
势所趋新能源浪潮下的“底盘革命”
如果说底盘是汽车的骨骼,那么减振器就是其中关键的“关节软骨”,其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感。传统减振器难以兼顾舒适与操控,而电控减振器则可通过实时调节阻尼力,实现二者之间的智能平衡。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底盘系统正迎来一场静默革命。电控减振器已从豪华燃油车的“选配”,迅速成为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标配”。更高的集成度、更灵活的响应要求、更严格的成本控制,共同推动这一市场快速成长。
然而,该领域的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国际厂商垄断,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国产车型的配置普及与技术升级。“电控减振器一度是我们技术难以突破的环节之一,”一位行业人士指出,“没有自主供应链,就没有定价权与技术迭代主导权。”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汽东机工的突围之路,显得尤为关键。
破局之路从“引进消化”到“自主迭代”
一汽东机工自2014年便启动电控减振器的研发,但初期的技术封锁让进展缓慢。为打破僵局,公司决定从日立公司引进第一代电磁阀产品与技术许可。
“日立最初希望长期向我们出售零件,并不愿开放核心技术,”一汽东机工研发总监杜有龙回忆,“但我们清楚,引进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消化、吸收并实现再创新。”
拿到样品后,团队展开了高强度的反向研究与原理攻关。“我们其实已处于技术突破的前夜,引进产品相当于最后那层‘窗户纸’被捅破,”杜有龙说。果然,一年后,一汽东机工不仅完成全部国产化替代,更建立起自主工艺与品控体系。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之后的“客户导向型迭代”。为满足“小型化”需求,第二代产品通过零件整合,将高度降低7毫米。
工作中的研发人员
随后,用户提出更苛刻要求——再降15毫米,相当于缩减20%的整体尺寸。团队一度陷入困境,最终在变更连接方式的创新方案中找到出路,仅用7天完成从设计到样件测试的全流程。
空间问题解决后,第四、五代产品转向“性能加法”,加入软阀结构实现低速高解析度,并开发双阀系统,拓展产品矩阵。
“小步快跑、持续迭代”,成为一汽东机工快速响应市场、精准匹配客户需求的根本方法论。
成效卓著从市场份额到行业价值的双重飞跃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与市场打磨,一汽东机工已进入国内主流车企供应链,覆盖大多数自主品牌。公司实现新增销售额10亿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4%,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玩家。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生态。通过实现国产化与规模化,一汽东机工成功将电控减振器成本降低约60%,大幅推动了该技术在国产车型中的普及,让更多消费者以亲民价格享受到高端底盘技术。
产能方面,公司已在全国四地布局新产线,预计在“十五五”期间将年产能从300万支提升至800万支,为后续市场扩张提供坚实保障。
在企业攻坚克难、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来自地方政府的精准支持起到了关键性的助推作用。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工厂升级等系统性工程中,汽开区政府也持续提供了政策指导与资源对接,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愿景:从“替代者”走向“定义者”
尽管已在国产替代道路上取得阶段性胜利,一汽东机工并未放慢脚步。下一步,公司瞄准的是“全主动减振器”技术,进一步缩小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替代,更是参与下一代底盘系统的定义,”杜有龙表示,“随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减振器不再只是机械部件,而是智能底盘系统中的关键执行单元。”
回望那段“七日攻坚”的经历,它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中国制造正在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与速度的双轮驱动,从“跟随者”逐步转向“并行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跑者”。
一汽东机工用七年时间走完了从引进到引领的第一步,而其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国零部件企业整体向上的决心与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初审:李皓
复审:张微微
终审:李锐 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