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陲的雪域高原,海拔4800米的高度上,空气稀薄,紫外线刺得人睁不开眼,寒风裹挟着砂粒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昼夜温差可达30摄氏度,然而就在这片极端环境中,长春光机所光电对抗部的“科研橙”,如高原上的格桑花般顽强绽放——他们近日圆满完成一系列高精度仪器的野外试验与性能验证,用智慧与汗水为国家关键技术装备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试验的高精度光电仪器,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发的“国之利器”,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直接关系到相关领域的技术保障能力。而海拔4800米的高原,正是检验这份“可靠性”的最佳试炼场——强烈的紫外线会加速元器件老化,低气压可能导致设备密封失效,强对流天气随时可能干扰光学测量,这些极端条件共同构成了对仪器性能的“终极考核”。

“实验室里的曲线再完美,也替代不了高原上的真实数据。”试验队队长周嘉祺的声音因持续缺氧略带沙哑,却字字铿锵。为了这次试验,团队提前半年就针对高原环境优化设计方案,仅密封结构就迭代了5个版本。“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4800米的高度,我们必须顶上去。”在他坚定的目光中,映着仪器屏幕上跳动的精准数据。

高原反应,是团队遇到的第一道“拦路虎”。帐篷就是临时实验室,正午时分帐篷内温度超过35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调试光学镜头,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到了夜晚,温度骤降至零下,他们裹着军大衣记录数据,钢笔水都冻得难以流出。泡面、压缩饼干是三餐的“标配”,偶尔煮上一锅热汤,大家都推让给体力消耗最大的队员。“你看这晒脱皮的脸颊、冻裂的嘴唇,都是高原给我们发的‘荣誉勋章’。”队员们的玩笑话里,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选择科研,就是选择了攀登;穿上这身‘科研橙’,就扛起了责任。”王高工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此次高原试验的成功,不仅为相关技术装备的定型完善提供了关键支撑,还进一步提升了关键技术的自主保障能力。
从实验室到高原腹地,长春光机所的科研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诠释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崇高追求。
夕阳西下,他们收拾好设备,又将奔赴下一个试验场。
来源:吉林日报
初审:李皓
复审:张微微
终审:李锐 刘晓玲

